星期六晚
賀 IC 新鋪開張,
吃 Pizza, Ribs,
看夢幻街少女, Grease, 小澤征爾,
吹水:減肥、理財, etc…
********
星期日午
和友人在合和附近吃了些韮菜餃、翠玉瓜餃、豆漿,
沿著皇后大道東走,經伊館,乃至跑馬地,
去了天主教墳場閒逛。




許多好漂亮的雕像。喜歡那安詳的氣氛。可惜的是冬天剛過,不少樹枝仍是光禿禿的。但墓旁有不少像棕櫚樹的,樹葉卷曲,很好看。我沒有在裏面拍照,在網上看到有人拍攝到秋天滿天滿地紅葉的美景,真的好漂亮:
http://stats.pbase.com/specialteam/cemetery
裏面有很多安葬者都是十九世紀後期和中華民國初年。多少年歷史了。發現很多神父的墓比別人多了個日期:除了出生、過世之外還有「晉鐸」。不少人的銘文不是英文,也應該不是德文、西班牙文或意大利文,不知道是葡國人還是法國人。那時候原來有很多外藉人在香港嗎?
想起幾年前和其它友人曾經去過赤柱的軍人墳場,那是二戰軍人安葬的地方,有英國人、也有本地人。
那也是很漂亮的地方,進門口的石碑有本簽名冊放在那裏,很多人除了簽名,都寫上 R.I.P. (rest in peace)。
一走出天主教墳場,摩利臣山道上的車飛馳而至,沙塵滾滾,大殺風景。沿著路繼續走,是另外幾個墳場,其中一佪寫著 Parsee Cemetry,地圖王的翻譯是波斯墳場,但墳場門口側的石牆卻寫著「巴士國」(Bus Country?)
「此圍內係巴士國人所建,安葬本國之人,別人不得侵葬。建立於本國紀一千二百二十二年,耶穌一千八百五十二年。特啟。」


這巴士國到底是甚麼國家呢?
查 Wikipedia ,原來是在中世紀回教擴張時,遷居至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波斯人。他們有自己的曆法,但因為一年不止 365 日,幾百年下來,曆法的計算出現紛爭云云。這一點,中國的農曆一早就用閏月去解決了。
1852年,香港才開埠不久。何以那時候香港有很多「巴士國」人呢?而且他們好像很怕外人侵佔似的,
旁邊幾個墳場都是同時期的,但都沒有這些警告字句。
沿著跑馬地繼續走,有很多有特色的唐樓和豪宅。感覺很悠閒寫意的,像在澳門、又或者是一些小鎮的風光,完全沒有香港市區的喧鬧。有橦舊唐樓令我想起電影《望夫成龍》裏面的板間房。希望這些有特色的樓宇將來不會拆掉吧。
************
星期一
Polonaise 四手聯彈改編第一擊,
謝謝 JC 和 JP 同學,
已經完成了 Introduction 部份。
4C 班集體創作。
只不過希望即使整個 course 再怎樣悶蛋,
也留下一點印記吧。
晚上排練,
完了之後在旺角食打冷。吹水。
電台這種媒體是否真的開始沒落呢?
還是因為聽眾層面不同?
電台還是很多人收聽的,
小巴、的士司機、師奶阿伯都喜歡聽電台,
當然他們不會走去聽古典音樂。
而喜歡聽古典音樂的人其實大多數並不喜歡聽收音機。
因為很容易買到 CD,也很容易找到 MP3。
中學的時候,還會經常聽第四台,
大學的時候已經很少聽了。
似乎除了一些音樂會錄音想聽一聽以外,
別的時候真的不需要聽電台,
即使聽也只是上網收聽,
也很少會把電台節目錄下來。
除了年前某位老闆證實離任的消息還留在電腦裏。
古典音樂電台的聽眾層面可能真是很窄。
反而美樂集接觸的層面可能更廣,
至少我們每個月頭都會去拿一份看看這個月有甚麼音樂會。